听起来很牛,但又觉得不对劲,不是吗?搜索引擎是不是在代替我们思考?它会不会让我们变懒,进而变蠢?

  尼古拉斯·卡尔是这一观点最有名的支持者,他在那篇发表于《大西洋月刊》的著名文章《Google让我们变蠢?》里写道:“有人,或者说有什么东西一直在扰乱我的大脑,改造我的记忆,重构我的神经系统。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里面曾经非常容易,我的头脑会被叙事或者分析吸引,然后我会花好几个小时漫步于铺陈叙述的散文。这种情况如今已经很少发生了。现在我的注意力常常在两三页后就分散了。我变得烦躁不安,丢掉原先专注的线索,开始找其他的事来做……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,网络曾是天赐之物。以前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花费数天查找的资料,现在几分钟内就可以搞定了。几下Google搜索,点几个链接,我就找到了想要的资料。即使不是为了工作,我也会在网络信息之间搜寻--阅读文章、写email、扫一眼新闻标题和刚更新的博客,看视频,听广播,或者,只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,再跳到下一个……但是这一‘造福’是有代价的。网络在做的事,似乎就是把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切成碎片。我的 大脑接受信息时已经习惯了网络传输的方式,就像快速流动的粒子流。从前,我是词语海洋中的深水潜水员,现在我坐在水上摩托艇上贴着水面快速滑行。”

  而《Google将带来什么》一书的作者杰夫·贾维斯(Jeff Jarvis)则说,深度互动能引发更为深度的思考,“我的思考看起来更快更浅,你可以自由地得出这样的结论,但是我的思想可能分散在许多博文中,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是数月的时间才能定论成形,同时我还要从我的大量博客读者和评论者那里吸收各种思想,接受他们的挑战与辩论。在这种压力下,我还会放弃那些没用的思想。……我在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、讨论、观察和思考,其中不同的思考方式是Google时代的关键产品和关键技能。”

  但是眼下,Google可能还没时间思考这些“很哲学”(辛格博士语)的问题,它有太多的市场要开拓,太多的技术要完善,还要应付那么多头疼的事情--比如在中国……你知道的;比如在欧洲,街景遭遇隐私权阻击;比如在美国本土,Facebook在今年3月超越Google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,而基于Facebook的搜索则可能带给 Google全新的冲击。

  《时代》周刊曾经刊文《Facebook是搜索引擎的未来吗?》,作者比尔通过厨房做甜点的经历阐述了对网络搜索的新思考。

  对新手来说,烤制法式水果甜点不是件容易的事儿,比尔起先打算上Google求助,但是一位Facebook好友向处于“比尔正在做法式水果甜点”状态的他发来了消息,推荐马克·比特曼的《烹饪大全》,说它能教人做出最美味的法式水果甜点,而且第700页就有他想要的答案。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互联网应用的理解--在搜索解决方案之前,答案就自动找上门来。“当然,在搜索重要信息的时候,我将继续使用搜索引擎。但是过去几个月,自从我添加了超过900位新朋友之后,越来越多的信息开始来自我的新朋友们:我现在知道黛丝的音乐播放列表、梅尔推荐的书,还有詹姆斯最喜欢的电影。”

  听起来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山村,通过人们之间的纽带获取需要的知识,只是这一次,不是只有长者才是智者。